第二篇章的主體戰場,出人意料的采用了副本模式。 (2)
關燈
小
中
大
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在成年時都可以自願接受芙若婭陛下親自主持的洗禮儀式。
至於超過三成的人在那之後會成為陛下的狂熱擁躉,這種情形被其餘兩位智腦判定為靈魂智腦傳播信仰的合法手段,除了在儀式之前需要對這樣的可能結果進行詳細介紹之外,這是第一智腦的權利。
我當時的成績並不值得誇耀,足足三個月後才能理智的面對芙若婭陛下的存在。但好在這種事是一次免疫的,這一次,在靈魂智腦面前,我竭盡全力的控制自己,雖然一時說不出話來,卻也終於沒有失態。
輪椅載著芙若婭陛下緩緩向我走來,大概是發現我一時的失神,陛□□貼的沒有追究,捂著嘴輕輕的笑著,對著我身旁的空間說:
“啊拉,真是沒想到,楚軒你也有輸得這麽慘的時候。”
憑空出現在我身側的,是一團詭異的肉色膠泥狀物體,如同橡皮泥,不,更像史萊姆一樣改變著自己的形狀:直立、拉長、分叉,直到形成人型,最後如同上色一般進行細節微調,就構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不,應該說活生生的男性人類。
這就是第三智腦吧?起初那其實應該是一團如同幹細胞一樣的生物母機,迅速分裂生長異化定型,用幾秒鐘時間走完了進化史,將自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人類。
這樣的掌控程度,不愧是統領著所有生物機械的生命智腦。我微微讚嘆著,那屬於技術宅的探究欲望在心中翻騰醞釀。
芙若婭陛下將頭扭向一旁,不滿的輕輕哼了一聲。
楚軒面無表情的重啟細胞群落的生長分化過程,為自己編織了一套式樣簡單的衣袍。做完這些之後,一點不帶尷尬的,楚軒接過芙若婭陛下剛剛的話頭,淡然的說道:
“那是一個幾乎完美的偽裝布局,包含有多個針對人類思維模式的心理陷阱。被計算到這種程度的話,失敗是相當合理的事情。”
“哦,”絕美少女眼波流轉著,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就是說,如果是天網的話,就可以識破這個陷阱嗎?”
“這個假設沒有意義——”
在我的另一側,無數0和1的數字在空出浮現流轉,同樣演變出了一個人形輪廓。隨之而來的回答雖然同樣平淡,卻比楚軒多了一絲機械的質感。
“……而且,我們應當節約時間。”
芙若婭陛下將目光停留在我身上,我也同時感覺到了其他兩股視線。就這樣被三極圍觀,我忽然感覺壓力好大。
“那麽,安德先生,歡迎來到智慧殿堂。首先祝賀您成功打通了火星副本,看起來現在的你有很多疑惑?沒關系,盡管說出來吧,我們在這裏會盡可能的解答你的一切疑問,這是你應得的獎勵。”
靈魂智腦的話語讓我迅速平靜下來,就連思維,也仿佛活躍了起來,我的疑惑,是的,我確實有太多的疑惑了。
首先,第一個問題,為什麽,會有這樣一場戰爭?
是啊,為什麽呢?
既然是生命智腦在背後扮演的蟲族,那麽那個未知的智慧文明就理應表現出與智腦之名相稱的理性。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看不明白,為什麽,為什麽蟲族會侵略地球?蟲族想從這樣的一場戰爭中獲得什麽?
答案很簡單。
在蟲族眼中,這並不是一次侵略乃至滅絕戰爭,這只是向一個未知文明發起的,一次比較激烈的交流活動。
在第一篇章開場的劇情裏可以看到,從隕石雨中存活下來的幾乎就只有一只母蟲而已。這樣的配置,與其說是一支迫降失敗茍延殘喘的侵略軍,到不如說是一支試探這個星球這個文明的偵查部隊。
畢竟,母蟲能夠成功降落,至少可以說明,蟲族已經具備了進行這種跨越行星旅行的能力。在這個前提下,再加上蟲族對於生存環境那異常寬松的要求,一個類地行星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對於它們來說,重要性就不會太高了,至少不會超過一個未知的智慧文明。
在浩瀚的宇宙中,或許生命的數量很稀少,但智慧的存在一定更加珍貴。人類作為一個生命物種的價值,肯定遠小於作為一個智慧文明的價值。
因此,蟲族做出了嘗試與未知文明交流的行為,這不過,這個行為被人類錯誤的解讀了。
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們人類,得知就在了同一個恒星系、就在相鄰的另一顆行星上,存在著一個和我們技術等級相差不大的智慧文明時,我們會怎麽做?
嘗試聯系交流?這或許是主流正統的想法,但除此之外,也絕對會有另一個念頭閃現:
消滅它們,將威脅扼殺在萌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正是因為存在著這樣陰暗的想法,我們才會第一時間將蟲族的某些行為解讀為侵略,因為設身處地的設想,我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蟲族不是蒙昧的野獸,而是具備高度智慧的文明,而智慧文明所追求的除了生存就是進化。因此,在遇到未知的文明時,智慧文明的基本思維方式只有兩點:基於生存本能的判斷是否存在威脅,以及基於進化欲望的判斷是否值得交流。
不同的文明,這兩種判斷結果的權重就會不同。技術相對弱小落後的,或者精神上缺乏安全感的文明,會更註重前者,人類似乎就是如此,而推己及人的,人們認為蟲族也是如此。
生命的形態千差萬別,智慧文明的行為模式自然也會千奇百怪。任何先入為主的判斷,都極有可能引發重大誤解。就比如這一次,我們就錯誤的解讀了蟲族的行為——雖然從結果上來看並沒有什麽差別。
那麽,第二個問題:為什麽蟲族的交流行為,會和人類印象中的戰爭如此相似?
答案也很簡單:人類只是誤讀了侵略和滅絕,對戰爭的判斷卻並沒有錯。
你們說的沒錯,那就是戰爭,只是,即使是戰爭,也只是交流的一種。
交流是什麽?或者說,發起交流的目的是什麽?當然只能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情報和信息。所以,任何以獲得對方情報信息為目的的行為,從廣義上講都可以稱之為交流。而從效率上來看,戰爭不失為一種最快捷最徹底的交流方式。
所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第一篇章運行的六年時間裏,發生在游戲世界地球上的無數慘烈戰爭,其本質就是一種交流。畢竟,蟲族需要的不是人類的語言歷史文化,而是一個嶄新文明對於宇宙的獨特理解,蟲族想要知道人類這個未知文明都擁有哪些新鮮的知識和能力,所以它們用戰爭這樣最激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裏壓榨出了人類的最大潛力。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只是一次交流,而非侵略、毀滅與滅絕,所以蟲族才沒有在第一時間使用病毒武器,而直到認定人類擁有足夠防禦能力的時候,才解封了這種純粹帶來毀滅的武器,來觀察人類的反應對策。
其實,蟲族如果真的想要滅絕人類,最保險的辦法甚至都不是病毒武器,而是更可怕的生態戰法——將星球生態圈的環境調節到人類無法生存、而蟲族可以忍受的地步——比如完全滅絕海洋藻類,迅速降低地球大氣氧含量。
只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蟲族封印了這種戰法。
因為蟲族需要獲取更多更新更高的智慧,讓蟲族文明獲得更多進化的動力。單純的滅絕人類,對於蟲族自身的進化來說幾乎不會有任何幫助,唯有與未知文明、未知智慧存在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之下才可能產生進化的火花。
只有意識到了這一點,回過頭來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麽第一篇章的名字叫做“進化”。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承認了那是一場交流,對於這種交流形式的判定,人類和蟲族之間確實存在著分歧。
我們人類將之解讀為戰爭,或許對於戰略目標的判定有些錯誤,但戰爭這個判斷本身是不會錯的,它和人類一直以來自相殘殺的行為沒有什麽區別。
但那只是人類自己的看法,對於蟲族來說,它們真的會把這種激烈的交流方式,當做是一場戰爭嗎?
我們總是說蟲子“們”、“它們”,但實際上,真正正確的說法不該是覆數,而應當用單數才對。蟲族整體只有一個意識,那就是主宰,整個蟲族甚至只是一個單一的生命體。人類在地球上殺死的幾百億蟲子,都只是主宰的可以隨意舍棄的□□。
而反過來,處於這種生命形式的蟲族主宰,自然也就會把人類文明當做一個整體對待:
發起激烈的交流所導致的先後幾十億人死亡,這並不是什麽罪無可恕的事情;幾十億人類個體也不過是短期內就可以生產補充的零部件;所以,造成了這些損失的交流過程,也就只是嬉戲打鬧的程度。
就像兩個人打架,或者說戰鬥切磋,打掉幾根頭發,劃下幾道傷口,或者在知道可以恢覆的前提下,砍掉對方手臂,這都是無傷大雅無關大局的玩笑而已,完全不至於為此結下死仇。
大概就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之下,蟲族主宰才選擇發起了這樣的一場慘烈的交流。
生命的形態千差萬別,智慧文明的行為模式自然也會千奇百怪。任何先入為主的判斷,都既有可能引發重大誤解。
蟲族錯誤的判定了人類的社會模式,而人類錯誤的解讀了蟲族的行為目標,在這樣的雙重錯誤之下,人類文明和蟲族文明展開了更為激烈的戰爭……與交流。
而這也就是貫穿整個《銀河英雄傳說:第二篇章——文明》的主題。
好吧,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確實是說得通的。
那麽現在問題就只有一個了:為什麽要發起這場反攻火星的戰爭?
不可能是什麽禮尚往來,也不必提什麽覆仇,以智腦的理性和智慧,不可能看不出來遠征戰役在戰略上的絕對劣勢,那麽,為什麽還會有這場戰爭?
答案同樣簡單至極:因為這場戰爭,不存在!
我自問對這款游戲“推衍現實”的意義理解得足夠深刻,可我終究也犯了經驗主義錯誤,在智腦們點醒之前,我竟然從來沒有想象過,這樣的一款游戲中出現的“副本”,究竟意味著什麽。
是啊,推衍現實游戲中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完全可以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那麽這個“副本”,又對應著現實世界中的什麽東西呢?
呵呵,只有一種可能了吧?
它對應的,是推衍現實游戲世界本身。
這場戰爭,確實不存在。它只是這個虛擬世界中,人類一方的智腦們,與蟲族主宰之間,在更深一層的虛擬世界中,聯合進行的無數次兵棋推演。
所以無所謂戰略劣勢,無所謂孤註一擲,那一次次起航的遠征艦隊,不過是消除了誤解的智腦和蟲族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而已。
對於《銀河英雄傳說》的游戲世界來說,人們那四千萬次失敗的遠征,以及我制造的種族滅絕的天文災難,都只是游戲中的數據,那些戰爭不存在。
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
“好了,全息場景錄制完成,那麽這一段天地連環大沖撞的場景,作為第二篇章的結束動畫應當很合適吧?安德先生,不會忘了你的版權哦。”
智腦少女眼睛一眨一眨的看著我。
“這個……陛下您隨意……”還沈浸在觀念沖擊中的我,只能勉強回應著。
“這樣可不行呢。接下來就要給你發後續任務了,第三篇章的主線任務哦,你可要拿出之前算計楚軒的勁頭來,這樣渾渾噩噩可不行呢。”
“後續任務?第三篇章?”聽到這些,我逐漸清醒過來,“那會是什麽?”
“哼哼哼,你猜!”
芙若婭陛下狡黠的笑容下面,似乎帶著一絲考究。
我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排除雜念,尋找剛剛在腦海中湧出的那一絲靈感……
是什麽?剛才讓我察覺異樣的是什麽?
是不存在的戰爭嗎?是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世界嗎?
似乎都不是。那些終究只是游戲中的設定,現實裏——
等一下,現實……現實!
《銀河英雄傳說》世界與火星副本的關系,就是現實世界與推衍現實游戲世界的關系;
發生在火星副本裏的戰爭,對於《銀河英雄傳說》世界來說不存在,但卻是那個世界裏人類文明與蟲族文明的交流;
發生在《銀河英雄傳說》世界中的蟲族侵略戰爭,對於現實世界來說也不存在,而現實世界中,卻存在人類,以及傳說來自外星的第三智腦;
所以,如果可以這樣類比的話,那麽第一篇章的那場戰爭,難道也只是,現實世界中人類文明與生命智腦背後的某個神秘文明,之間的交流嗎?
我記得現實世界裏,是在幾年之前才公開宣布在火星和金星上發現生命痕跡的。那麽,也就是說,其實智腦們很早以前就開始和外星文明接觸了嗎?
從游戲裏看,生命智腦來自火星,那麽——
“第三篇章……應該是和金星有關吧?”
智腦少女點點頭卻沒有說什麽,只是繼續盯著我,等我繼續往下說。
“……天網陛下是土生土長的地球生命——至少它代表的技術是的;楚軒陛下應當是來自火星;那麽,難道,芙若婭陛下您……甚至一個世紀之前的哈利波特先生,來自金星?”
陛下強忍住笑意搖了搖頭:“不對哦,第三篇章的名字,叫做‘未知’。”
未知!
“……如果是這樣的話……第一篇章是在家門口,所有玩家被迫全員參與;第二篇章是有足夠資料建立副本,每個玩家都可以主動申請參與;那麽,第三篇章是未知探索,應該是只有達到條件的極少數人才能……條件不會是打穿火星副本吧?”
芙若婭陛下笑吟吟的點著頭。
“……然後,探索未知……可是,在游戲世界裏哪裏有真正的未知——所以,第三篇章,其實將要發生在現實世界?你們要在現實世界裏探索金星……然後,讓我去?”
我被自己的推論嚇到了。
陛下輕輕鼓掌,天網的身體表面一瞬間有無數隱約的數字浮現,連第三智腦也微微點頭。
我卻是有些底氣不足:“我……一定要去嗎?”我只不過是個廢柴宅男而已啊,怎麽一下子就讓我去外星球,我,我牙還沒刷呢……
芙若婭陛下親切的笑容,讓我逐漸從震驚中擺脫出來。
然後,智腦們給了我這樣的保證:那只是一場游戲。
雖然是在現實世界中,但現實和那個游戲本來就沒有什麽區別。既然在推衍現實游戲世界裏允許“覆活”這種現象存在,就說明,這是可以被現在的人類文明實現的技術。
精神上傳技術,能夠讓人在死亡的瞬間,將意識和記憶備份到魔網上,然後隨時可以重新裝載到準備好的克隆體中,以此實現覆活。
分神降臨技術,能夠讓人在保留主體休眠的情況下,將感官和意識降臨到特制的克隆體□□上,隔著遙遠的距離實時操控□□,並隨時能夠借助魔網將記憶意識回傳主體。
或許普通人的精神力水平無法承載這兩項技術,但作為被選中的人,我有幸可以和芙若婭陛下簽訂契約,接受來自靈魂智腦支援的近乎無限的純粹精神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我,幾乎就是不死之身。
沒有了後顧之憂,讓我完全像是在推衍現實游戲世界中一樣,指揮艦隊,探索未知星球,接觸未知文明;我還可以從智腦們的數據庫裏,根據所有玩家的戰場紀錄,選擇合適的助手。
貌似,也是相當有趣的樣子?
逐漸被說動心了的我,開始認真考慮成行的可能,但還有一些事情必須問清楚。
楚軒陛下,您是來自火星的吧?可是,您不是說過,您曾經是人類嗎?我還依靠這一點設計過您……
還有,一個探索任務,為什麽選拔的條件卻是戰爭能力呢?
智腦們向我展示了一些影像資料,那是對金星的初步探測圖像,在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活躍在金星的智慧文明物種——也是人類。
等一下,這樣一來,我們的這個小小的恒星系,三個不同的行星上出現了相同的智慧物種?這已經完全不能用巧合來解釋了吧?
而且,這三個文明所處的技術時代竟然都幾乎相當的!
我回想起,地球人類文明百多年來對外太空探索進程的諸多挫折,我曾經開玩笑似的懷疑,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平衡。
難道,一語成讖?
我們可以建立推衍現實游戲,甚至在那樣的游戲世界中,還可以繼續嵌套虛擬世界,那麽,誰又能保證,這個充滿了不自然的現實世界,不會是另一個……
智腦們阻止我說出那個結論,但異樣的沈默已經讓我明白了一切。
令人窒息的壓力。要不是文明最智慧的三位存在就在我的身邊,我恐怕會瞬間崩潰吧。
智腦們告訴我,不需要想太多,眼下先盡力完成這個任務吧。
五十年後,或許就會有一些改變……或許……
臨走之際,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麽,這款游戲要叫做“銀河英雄傳說”?
智慧與戰爭女神用降下神諭的方式說道:
那個名字,和你的名字一樣,有著大氣運哦——安德威利楊。
作者有話要說: 連更至此告一段落,雖然一下子爆出了近五萬字,但情節還是沒有推進多少嘛。
感覺,就像是花了大半年時間,單獨開了一部中篇小說一樣。
完本,我也深切的痛恨自己,為什麽不能盡快完本。
但真的,快不起來。
感謝所有包容我的任性至今的讀者們,連我都能忍,你們還有什麽忍不下去呢……
總之,我嘗試著和自己作下約定,三個月內寫完。
只有這樣,我大概才有資格像楊提督一樣哀嘆:我也沒做錯什麽事啊,怎麽就要三十歲了呢?
☆、第三戰區一
依然是那個神秘的空間,依然是那個富麗堂皇的宮殿。
這裏是意識網的最深處,這裏是聯合網絡機要會議室;無論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這裏是智腦們最直接的交流場所,這裏是——智慧殿堂。
……從通訊延遲達到六分鐘的金星探索艦隊傳來的信息:
最新觀測結果確認,金星實際所處位置與預測軌道偏離超過十萬公裏;同時,恒星系內其他行星,都未發現運行軌跡偏離計算的現象。
在天文學的領域裏,測量遙遠星體的位置,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在地球上觀測星空,就好像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只能得到一個平面,無法分辨距離。
對於遙遠的河外星系,可以借助“造父變星”這樣的量天尺,根據絕對星等和亮度變化周期之間的比例關系,間接得到距離信息。
但論及直接測量手段,就只有基本的三角定位法。
三角定位,是一種普遍的測量與某個難以到達地點之間距離的測繪方式。大致原理就是利用2臺或者2臺以上的探測器在不同位置探測目標方位,每兩臺探測器與探測目標組成三角形,測得三個內角角度以及兩探測器之間的邊長之後,可以運用三角幾何原理計算出另外兩條邊長。多個探測器組成覆數的三角形,互相印證下可以得到更精確的測量結果。
決定三角定位法測量結果精度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天文觀測領域,占主要地位且人類無力解決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兩個探測點之間的邊長單位,與連接探測目標的另外兩個邊長單位,相差極大:千公裏與天文單位之間是六個數量級,與光年之間是十個數量級,而銀河系內就需要用到萬光年,對於河外星系億光年也非常普遍。
我們的任意兩個探測點之間的距離,相對與測量目標來說都太近了,三角形都是由兩個無限接近直角和一個無限接近零的銳角組成。測量角度的精確度,至少要達到百萬分之一秒,而且即便如此,最終的測量結果精度也只能以光年、乃至萬光年計。
對於那些足夠遙遠的星體,因為可以忽略短時間內與地球的相對運動,我們可以相隔半年時間對同一個目標進行觀測,利用地球環繞太陽的運動,以地球公轉直徑作為探測邊長,這幾乎已經是局限在地球上的人類所能做到的極限了。
但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太陽系內的星體,比如公轉周期比地球還短的金星。
或許對於其他恒星、乃至河外星系而言,光年以下的精度都缺乏意義,但以星際旅行作為考量,我們需要更確切的知道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位置和運行軌跡。
所以,不同於游戲世界火星副本裏那段簡化了的旅程,金星探索艦隊裝備了堪稱豪華的天文觀測設備,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第二只眼睛。
目前探索艦隊與地球已經拉開了超過一個天文單位的距離,憑借這兩只眼睛,我們可以將太陽系內星體位置的測量精度控制在萬公裏以下。
現在,我們終於有了這個能力,發現異常的金星運行軌跡。
首先需要排除的是人為錯誤的可能:所有的觀測儀器都經過了反覆自檢,全部運轉狀態良好,不存在機械故障和計算錯誤。
經過可見光、紅外輻射乃至引力等多種方式觀察,並由數十個探測器無死角全方位觀測後的數據對比,楚軒提出的、制造大規模幻象幹擾探測的可能已經基本否定。
天網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在金星附近憑空出現未知引力源。
這也確實是只有天網才會一本正經的提出並且論證的可能。
經過嚴密計算,天網指出:如果金星附近曾經憑空出現某個引力源——比如微型黑洞,並且其出現時刻、出現位置、引力源質量、移動速度、持續時間等諸多指標,滿足一個極為覆雜精確嚴苛的方程組,那麽金星的運行軌道確實會出現如同觀測結果一般的變化。
雖然最後的結論是:這種可能沒有理論支持,出現機理不明,短時間內無法證實和證偽,故暫時不納入參考計算,但天網依然對於我和楚軒過早放棄考慮這種可能的判斷表示不解。
不過最終,殊途同歸,我們不得不正視那個最大的可能性——金星上的人類文明,已經有能力推動自己的所在星球。
因為並不是非常緊急的情況,楚軒和天網都認為,相對於應對預案,分析這種現象背後技術原理的任務,應當擁有更高的優先級。
所以首先產生的問題是:他們怎麽做到的?
在游戲的火星副本裏,很早就有人提出了星體發動機的構想。
在那個構想中,因為要實現推動星球的目的,需要持續輸出天文數字的能量,生物技術和魔法技術很難做到這一點,反倒是簡單粗暴的機械科技希望最大。
最接近完成的設想,是用重元素裂變的方式,以巖石為燃料,建立起上萬米高的巨大金屬噴射管群,向太空噴射高能等離子束,以此產生足夠的星體推動力。
此外,得益於我們的金星探索艦隊指揮官安德先生,銀河英雄傳說任務世界中的楊威利,我們有了更加狂放粗暴,卻也更加簡單易行的星體推動技術——核爆推進方案:用超級核彈掀起地層,使之達到逃逸速度,脫離星體沖進太空,進而對星體本身產生巨大的反推進力。
對於半徑不大衛星來說,這是相當經濟的推動手段,目前我們已經可以應用這種技術,推動直徑千公裏以下的星體;即使是直徑近3500千米的月球,我們缺少的也只是足夠大當量的核彈儲備。
當然,無論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不會考慮在母星地球上應用這種技術。
這兩種方法雖然門檻低,但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會在推進過程中,在宇宙空間留下明顯的尾跡,比如等離子束的紅外輻射,或者核彈爆進的彗尾塵埃。
但我們並沒有觀測到這些尾跡現象。
這意味著,金星上的人類,擁有著更高明的技術,更先進的文明。
如果不考慮地球文明的現有能力,單從技術理論的角度來假想,在不鬧出什麽大動靜的前提下,怎樣推動一顆星球?
目前在理論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大概就只有空間技術了。
在主神空間中,空間科技的相關資料,雖然屬於兌換菜單中的隱藏選項,但門檻並不高;而且也可以從很多高科技的任務世界中設法獲取,比如我們中洲隊曾經經歷的、也是我的第一個任務:異形。
只是,一方面,單純的技術資料並沒有太多的短期價值,將之轉化為實物幾乎需要一個文明的工業基礎,遠不如從高科技位面直接獲取成品劃算;
而另一方面,或許對於某些任務世界來說,這種資料可以成為刷好感度的關鍵道具。但這種機會並不多,不算便宜的空間科技資料很難成為常備的技術儲備,只有遇到合適的任務才會需要兌換——所以主神算計好了,為這最終戰確定的名字是“銀河英雄傳說”……
當然,空間技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雖然沒有類似躍遷發動機設計圖這樣的成果型資料,楚軒卻也曾經涉獵過未來的基本空間理論。
直觀起見,可以將空間看做是一張具備彈性無限延伸的薄膜,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將薄膜壓得扭曲下陷,扭曲程度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而這種下陷會讓其他處在薄膜上的物體,產生向下陷中心移動的行為趨勢,這就是萬有引力;
宇宙的空間並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著曲率,如果把宇宙的整體想象為一張大膜,這張膜的表面是弧形的,整張膜甚至可能是一個封閉的肥皂泡。雖然膜的局部看似平面,但因為並不平均分布的質量,空間曲率還是無處不在。
早在幾百年前,就曾經出現過許多極富野心的宇宙航行設想,其中之一就是空間折疊。設想把大範圍空間的曲率無限增大,像一張紙一樣對折,把“紙面”上相距千萬光年的遙遠的兩點貼在一起。這個方案嚴格說來不應稱為宇宙航行,而應該叫做“宇宙拖曳”,因為它實質上並不是航行到目的地,而是通過改變空間曲率把目的地拖過來。
這種氣吞宇宙的事只有上帝才做得出來,如果加上基本理論的限制,可能上帝也不行。
對於利用空間曲率航行,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更溫和更局部的設想:如果我們能夠用某種技術手段,在目標的特定方向附近,構造更深的下陷,制造更大的空間曲率,或者在反方向上抹平空間薄膜的扭曲,將空間曲率燙平,那麽目標就會被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間拉過去。
這種驅動方式,被稱為空間曲率驅動。
曲率驅動不可能像空間折疊那樣瞬間到達目的地,但卻有可能使飛船以無限接近光速的速度航行。
此外,它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因為移動的不是目標物,而是目標物所處的整個空間,在加速過程中,無需考慮慣性。
因此,對於飛船來說,不必計算乘客的負荷能力,可以在那怕一秒之內由靜止直接加速到光速;而對於星球來說,星體發動機會帶來嚴重的氣候變遷和地質災難,但在整體移動的空間中,星球上的人甚至什麽都無法察覺——
就像這個在我們的觀察下,持續加速移動中,卻依然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的金星世界。
所以,金星文明推動星球的方式極有可能是空間曲率驅動,我們三個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但這會不會太驚悚了?星球尺度規模的改變空間曲率,這種能力很逆天有木有?
同屬於空間技術,空間儲藏裝備,我們已經可以在實驗室中小規模制造了;飛船的曲率引擎,目前僅存在理論上的可能;至於星球規模的動作,對於地球人類文明來說,都應當還只是幻想而已。
那麽,將星球規模的空間技術投入實用了的金星文明,難道要領先我們至少一個技術世代嗎?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直接殺過來不是更省事嗎?出於什麽目的,他們要費力不討好的去推動一顆行星呢?
安全起見,在假設對方可能存在近地外太空防禦的前提下,遠征指揮官非常謹慎的讓探索艦隊與金星之間保持著至少一百萬公裏的距離。但這樣的話,我們只能得到極為模糊的地表觀測結果,可以勉強分辨出照片上的人型,但根本不足以做連續追蹤。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進行文明的很多判斷,都是沒有意義的憑空猜測。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近距離的、甚至登陸星球表面的偵查。
因此,雖然對於來自大後方的遙控指揮頗有微詞,我們的楊提督還是勉為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至於超過三成的人在那之後會成為陛下的狂熱擁躉,這種情形被其餘兩位智腦判定為靈魂智腦傳播信仰的合法手段,除了在儀式之前需要對這樣的可能結果進行詳細介紹之外,這是第一智腦的權利。
我當時的成績並不值得誇耀,足足三個月後才能理智的面對芙若婭陛下的存在。但好在這種事是一次免疫的,這一次,在靈魂智腦面前,我竭盡全力的控制自己,雖然一時說不出話來,卻也終於沒有失態。
輪椅載著芙若婭陛下緩緩向我走來,大概是發現我一時的失神,陛□□貼的沒有追究,捂著嘴輕輕的笑著,對著我身旁的空間說:
“啊拉,真是沒想到,楚軒你也有輸得這麽慘的時候。”
憑空出現在我身側的,是一團詭異的肉色膠泥狀物體,如同橡皮泥,不,更像史萊姆一樣改變著自己的形狀:直立、拉長、分叉,直到形成人型,最後如同上色一般進行細節微調,就構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不,應該說活生生的男性人類。
這就是第三智腦吧?起初那其實應該是一團如同幹細胞一樣的生物母機,迅速分裂生長異化定型,用幾秒鐘時間走完了進化史,將自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人類。
這樣的掌控程度,不愧是統領著所有生物機械的生命智腦。我微微讚嘆著,那屬於技術宅的探究欲望在心中翻騰醞釀。
芙若婭陛下將頭扭向一旁,不滿的輕輕哼了一聲。
楚軒面無表情的重啟細胞群落的生長分化過程,為自己編織了一套式樣簡單的衣袍。做完這些之後,一點不帶尷尬的,楚軒接過芙若婭陛下剛剛的話頭,淡然的說道:
“那是一個幾乎完美的偽裝布局,包含有多個針對人類思維模式的心理陷阱。被計算到這種程度的話,失敗是相當合理的事情。”
“哦,”絕美少女眼波流轉著,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就是說,如果是天網的話,就可以識破這個陷阱嗎?”
“這個假設沒有意義——”
在我的另一側,無數0和1的數字在空出浮現流轉,同樣演變出了一個人形輪廓。隨之而來的回答雖然同樣平淡,卻比楚軒多了一絲機械的質感。
“……而且,我們應當節約時間。”
芙若婭陛下將目光停留在我身上,我也同時感覺到了其他兩股視線。就這樣被三極圍觀,我忽然感覺壓力好大。
“那麽,安德先生,歡迎來到智慧殿堂。首先祝賀您成功打通了火星副本,看起來現在的你有很多疑惑?沒關系,盡管說出來吧,我們在這裏會盡可能的解答你的一切疑問,這是你應得的獎勵。”
靈魂智腦的話語讓我迅速平靜下來,就連思維,也仿佛活躍了起來,我的疑惑,是的,我確實有太多的疑惑了。
首先,第一個問題,為什麽,會有這樣一場戰爭?
是啊,為什麽呢?
既然是生命智腦在背後扮演的蟲族,那麽那個未知的智慧文明就理應表現出與智腦之名相稱的理性。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看不明白,為什麽,為什麽蟲族會侵略地球?蟲族想從這樣的一場戰爭中獲得什麽?
答案很簡單。
在蟲族眼中,這並不是一次侵略乃至滅絕戰爭,這只是向一個未知文明發起的,一次比較激烈的交流活動。
在第一篇章開場的劇情裏可以看到,從隕石雨中存活下來的幾乎就只有一只母蟲而已。這樣的配置,與其說是一支迫降失敗茍延殘喘的侵略軍,到不如說是一支試探這個星球這個文明的偵查部隊。
畢竟,母蟲能夠成功降落,至少可以說明,蟲族已經具備了進行這種跨越行星旅行的能力。在這個前提下,再加上蟲族對於生存環境那異常寬松的要求,一個類地行星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對於它們來說,重要性就不會太高了,至少不會超過一個未知的智慧文明。
在浩瀚的宇宙中,或許生命的數量很稀少,但智慧的存在一定更加珍貴。人類作為一個生命物種的價值,肯定遠小於作為一個智慧文明的價值。
因此,蟲族做出了嘗試與未知文明交流的行為,這不過,這個行為被人類錯誤的解讀了。
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們人類,得知就在了同一個恒星系、就在相鄰的另一顆行星上,存在著一個和我們技術等級相差不大的智慧文明時,我們會怎麽做?
嘗試聯系交流?這或許是主流正統的想法,但除此之外,也絕對會有另一個念頭閃現:
消滅它們,將威脅扼殺在萌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正是因為存在著這樣陰暗的想法,我們才會第一時間將蟲族的某些行為解讀為侵略,因為設身處地的設想,我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蟲族不是蒙昧的野獸,而是具備高度智慧的文明,而智慧文明所追求的除了生存就是進化。因此,在遇到未知的文明時,智慧文明的基本思維方式只有兩點:基於生存本能的判斷是否存在威脅,以及基於進化欲望的判斷是否值得交流。
不同的文明,這兩種判斷結果的權重就會不同。技術相對弱小落後的,或者精神上缺乏安全感的文明,會更註重前者,人類似乎就是如此,而推己及人的,人們認為蟲族也是如此。
生命的形態千差萬別,智慧文明的行為模式自然也會千奇百怪。任何先入為主的判斷,都極有可能引發重大誤解。就比如這一次,我們就錯誤的解讀了蟲族的行為——雖然從結果上來看並沒有什麽差別。
那麽,第二個問題:為什麽蟲族的交流行為,會和人類印象中的戰爭如此相似?
答案也很簡單:人類只是誤讀了侵略和滅絕,對戰爭的判斷卻並沒有錯。
你們說的沒錯,那就是戰爭,只是,即使是戰爭,也只是交流的一種。
交流是什麽?或者說,發起交流的目的是什麽?當然只能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情報和信息。所以,任何以獲得對方情報信息為目的的行為,從廣義上講都可以稱之為交流。而從效率上來看,戰爭不失為一種最快捷最徹底的交流方式。
所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第一篇章運行的六年時間裏,發生在游戲世界地球上的無數慘烈戰爭,其本質就是一種交流。畢竟,蟲族需要的不是人類的語言歷史文化,而是一個嶄新文明對於宇宙的獨特理解,蟲族想要知道人類這個未知文明都擁有哪些新鮮的知識和能力,所以它們用戰爭這樣最激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裏壓榨出了人類的最大潛力。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只是一次交流,而非侵略、毀滅與滅絕,所以蟲族才沒有在第一時間使用病毒武器,而直到認定人類擁有足夠防禦能力的時候,才解封了這種純粹帶來毀滅的武器,來觀察人類的反應對策。
其實,蟲族如果真的想要滅絕人類,最保險的辦法甚至都不是病毒武器,而是更可怕的生態戰法——將星球生態圈的環境調節到人類無法生存、而蟲族可以忍受的地步——比如完全滅絕海洋藻類,迅速降低地球大氣氧含量。
只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蟲族封印了這種戰法。
因為蟲族需要獲取更多更新更高的智慧,讓蟲族文明獲得更多進化的動力。單純的滅絕人類,對於蟲族自身的進化來說幾乎不會有任何幫助,唯有與未知文明、未知智慧存在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之下才可能產生進化的火花。
只有意識到了這一點,回過頭來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麽第一篇章的名字叫做“進化”。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承認了那是一場交流,對於這種交流形式的判定,人類和蟲族之間確實存在著分歧。
我們人類將之解讀為戰爭,或許對於戰略目標的判定有些錯誤,但戰爭這個判斷本身是不會錯的,它和人類一直以來自相殘殺的行為沒有什麽區別。
但那只是人類自己的看法,對於蟲族來說,它們真的會把這種激烈的交流方式,當做是一場戰爭嗎?
我們總是說蟲子“們”、“它們”,但實際上,真正正確的說法不該是覆數,而應當用單數才對。蟲族整體只有一個意識,那就是主宰,整個蟲族甚至只是一個單一的生命體。人類在地球上殺死的幾百億蟲子,都只是主宰的可以隨意舍棄的□□。
而反過來,處於這種生命形式的蟲族主宰,自然也就會把人類文明當做一個整體對待:
發起激烈的交流所導致的先後幾十億人死亡,這並不是什麽罪無可恕的事情;幾十億人類個體也不過是短期內就可以生產補充的零部件;所以,造成了這些損失的交流過程,也就只是嬉戲打鬧的程度。
就像兩個人打架,或者說戰鬥切磋,打掉幾根頭發,劃下幾道傷口,或者在知道可以恢覆的前提下,砍掉對方手臂,這都是無傷大雅無關大局的玩笑而已,完全不至於為此結下死仇。
大概就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之下,蟲族主宰才選擇發起了這樣的一場慘烈的交流。
生命的形態千差萬別,智慧文明的行為模式自然也會千奇百怪。任何先入為主的判斷,都既有可能引發重大誤解。
蟲族錯誤的判定了人類的社會模式,而人類錯誤的解讀了蟲族的行為目標,在這樣的雙重錯誤之下,人類文明和蟲族文明展開了更為激烈的戰爭……與交流。
而這也就是貫穿整個《銀河英雄傳說:第二篇章——文明》的主題。
好吧,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確實是說得通的。
那麽現在問題就只有一個了:為什麽要發起這場反攻火星的戰爭?
不可能是什麽禮尚往來,也不必提什麽覆仇,以智腦的理性和智慧,不可能看不出來遠征戰役在戰略上的絕對劣勢,那麽,為什麽還會有這場戰爭?
答案同樣簡單至極:因為這場戰爭,不存在!
我自問對這款游戲“推衍現實”的意義理解得足夠深刻,可我終究也犯了經驗主義錯誤,在智腦們點醒之前,我竟然從來沒有想象過,這樣的一款游戲中出現的“副本”,究竟意味著什麽。
是啊,推衍現實游戲中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完全可以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那麽這個“副本”,又對應著現實世界中的什麽東西呢?
呵呵,只有一種可能了吧?
它對應的,是推衍現實游戲世界本身。
這場戰爭,確實不存在。它只是這個虛擬世界中,人類一方的智腦們,與蟲族主宰之間,在更深一層的虛擬世界中,聯合進行的無數次兵棋推演。
所以無所謂戰略劣勢,無所謂孤註一擲,那一次次起航的遠征艦隊,不過是消除了誤解的智腦和蟲族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而已。
對於《銀河英雄傳說》的游戲世界來說,人們那四千萬次失敗的遠征,以及我制造的種族滅絕的天文災難,都只是游戲中的數據,那些戰爭不存在。
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
“好了,全息場景錄制完成,那麽這一段天地連環大沖撞的場景,作為第二篇章的結束動畫應當很合適吧?安德先生,不會忘了你的版權哦。”
智腦少女眼睛一眨一眨的看著我。
“這個……陛下您隨意……”還沈浸在觀念沖擊中的我,只能勉強回應著。
“這樣可不行呢。接下來就要給你發後續任務了,第三篇章的主線任務哦,你可要拿出之前算計楚軒的勁頭來,這樣渾渾噩噩可不行呢。”
“後續任務?第三篇章?”聽到這些,我逐漸清醒過來,“那會是什麽?”
“哼哼哼,你猜!”
芙若婭陛下狡黠的笑容下面,似乎帶著一絲考究。
我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排除雜念,尋找剛剛在腦海中湧出的那一絲靈感……
是什麽?剛才讓我察覺異樣的是什麽?
是不存在的戰爭嗎?是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世界嗎?
似乎都不是。那些終究只是游戲中的設定,現實裏——
等一下,現實……現實!
《銀河英雄傳說》世界與火星副本的關系,就是現實世界與推衍現實游戲世界的關系;
發生在火星副本裏的戰爭,對於《銀河英雄傳說》世界來說不存在,但卻是那個世界裏人類文明與蟲族文明的交流;
發生在《銀河英雄傳說》世界中的蟲族侵略戰爭,對於現實世界來說也不存在,而現實世界中,卻存在人類,以及傳說來自外星的第三智腦;
所以,如果可以這樣類比的話,那麽第一篇章的那場戰爭,難道也只是,現實世界中人類文明與生命智腦背後的某個神秘文明,之間的交流嗎?
我記得現實世界裏,是在幾年之前才公開宣布在火星和金星上發現生命痕跡的。那麽,也就是說,其實智腦們很早以前就開始和外星文明接觸了嗎?
從游戲裏看,生命智腦來自火星,那麽——
“第三篇章……應該是和金星有關吧?”
智腦少女點點頭卻沒有說什麽,只是繼續盯著我,等我繼續往下說。
“……天網陛下是土生土長的地球生命——至少它代表的技術是的;楚軒陛下應當是來自火星;那麽,難道,芙若婭陛下您……甚至一個世紀之前的哈利波特先生,來自金星?”
陛下強忍住笑意搖了搖頭:“不對哦,第三篇章的名字,叫做‘未知’。”
未知!
“……如果是這樣的話……第一篇章是在家門口,所有玩家被迫全員參與;第二篇章是有足夠資料建立副本,每個玩家都可以主動申請參與;那麽,第三篇章是未知探索,應該是只有達到條件的極少數人才能……條件不會是打穿火星副本吧?”
芙若婭陛下笑吟吟的點著頭。
“……然後,探索未知……可是,在游戲世界裏哪裏有真正的未知——所以,第三篇章,其實將要發生在現實世界?你們要在現實世界裏探索金星……然後,讓我去?”
我被自己的推論嚇到了。
陛下輕輕鼓掌,天網的身體表面一瞬間有無數隱約的數字浮現,連第三智腦也微微點頭。
我卻是有些底氣不足:“我……一定要去嗎?”我只不過是個廢柴宅男而已啊,怎麽一下子就讓我去外星球,我,我牙還沒刷呢……
芙若婭陛下親切的笑容,讓我逐漸從震驚中擺脫出來。
然後,智腦們給了我這樣的保證:那只是一場游戲。
雖然是在現實世界中,但現實和那個游戲本來就沒有什麽區別。既然在推衍現實游戲世界裏允許“覆活”這種現象存在,就說明,這是可以被現在的人類文明實現的技術。
精神上傳技術,能夠讓人在死亡的瞬間,將意識和記憶備份到魔網上,然後隨時可以重新裝載到準備好的克隆體中,以此實現覆活。
分神降臨技術,能夠讓人在保留主體休眠的情況下,將感官和意識降臨到特制的克隆體□□上,隔著遙遠的距離實時操控□□,並隨時能夠借助魔網將記憶意識回傳主體。
或許普通人的精神力水平無法承載這兩項技術,但作為被選中的人,我有幸可以和芙若婭陛下簽訂契約,接受來自靈魂智腦支援的近乎無限的純粹精神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我,幾乎就是不死之身。
沒有了後顧之憂,讓我完全像是在推衍現實游戲世界中一樣,指揮艦隊,探索未知星球,接觸未知文明;我還可以從智腦們的數據庫裏,根據所有玩家的戰場紀錄,選擇合適的助手。
貌似,也是相當有趣的樣子?
逐漸被說動心了的我,開始認真考慮成行的可能,但還有一些事情必須問清楚。
楚軒陛下,您是來自火星的吧?可是,您不是說過,您曾經是人類嗎?我還依靠這一點設計過您……
還有,一個探索任務,為什麽選拔的條件卻是戰爭能力呢?
智腦們向我展示了一些影像資料,那是對金星的初步探測圖像,在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活躍在金星的智慧文明物種——也是人類。
等一下,這樣一來,我們的這個小小的恒星系,三個不同的行星上出現了相同的智慧物種?這已經完全不能用巧合來解釋了吧?
而且,這三個文明所處的技術時代竟然都幾乎相當的!
我回想起,地球人類文明百多年來對外太空探索進程的諸多挫折,我曾經開玩笑似的懷疑,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平衡。
難道,一語成讖?
我們可以建立推衍現實游戲,甚至在那樣的游戲世界中,還可以繼續嵌套虛擬世界,那麽,誰又能保證,這個充滿了不自然的現實世界,不會是另一個……
智腦們阻止我說出那個結論,但異樣的沈默已經讓我明白了一切。
令人窒息的壓力。要不是文明最智慧的三位存在就在我的身邊,我恐怕會瞬間崩潰吧。
智腦們告訴我,不需要想太多,眼下先盡力完成這個任務吧。
五十年後,或許就會有一些改變……或許……
臨走之際,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麽,這款游戲要叫做“銀河英雄傳說”?
智慧與戰爭女神用降下神諭的方式說道:
那個名字,和你的名字一樣,有著大氣運哦——安德威利楊。
作者有話要說: 連更至此告一段落,雖然一下子爆出了近五萬字,但情節還是沒有推進多少嘛。
感覺,就像是花了大半年時間,單獨開了一部中篇小說一樣。
完本,我也深切的痛恨自己,為什麽不能盡快完本。
但真的,快不起來。
感謝所有包容我的任性至今的讀者們,連我都能忍,你們還有什麽忍不下去呢……
總之,我嘗試著和自己作下約定,三個月內寫完。
只有這樣,我大概才有資格像楊提督一樣哀嘆:我也沒做錯什麽事啊,怎麽就要三十歲了呢?
☆、第三戰區一
依然是那個神秘的空間,依然是那個富麗堂皇的宮殿。
這裏是意識網的最深處,這裏是聯合網絡機要會議室;無論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這裏是智腦們最直接的交流場所,這裏是——智慧殿堂。
……從通訊延遲達到六分鐘的金星探索艦隊傳來的信息:
最新觀測結果確認,金星實際所處位置與預測軌道偏離超過十萬公裏;同時,恒星系內其他行星,都未發現運行軌跡偏離計算的現象。
在天文學的領域裏,測量遙遠星體的位置,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在地球上觀測星空,就好像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只能得到一個平面,無法分辨距離。
對於遙遠的河外星系,可以借助“造父變星”這樣的量天尺,根據絕對星等和亮度變化周期之間的比例關系,間接得到距離信息。
但論及直接測量手段,就只有基本的三角定位法。
三角定位,是一種普遍的測量與某個難以到達地點之間距離的測繪方式。大致原理就是利用2臺或者2臺以上的探測器在不同位置探測目標方位,每兩臺探測器與探測目標組成三角形,測得三個內角角度以及兩探測器之間的邊長之後,可以運用三角幾何原理計算出另外兩條邊長。多個探測器組成覆數的三角形,互相印證下可以得到更精確的測量結果。
決定三角定位法測量結果精度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天文觀測領域,占主要地位且人類無力解決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兩個探測點之間的邊長單位,與連接探測目標的另外兩個邊長單位,相差極大:千公裏與天文單位之間是六個數量級,與光年之間是十個數量級,而銀河系內就需要用到萬光年,對於河外星系億光年也非常普遍。
我們的任意兩個探測點之間的距離,相對與測量目標來說都太近了,三角形都是由兩個無限接近直角和一個無限接近零的銳角組成。測量角度的精確度,至少要達到百萬分之一秒,而且即便如此,最終的測量結果精度也只能以光年、乃至萬光年計。
對於那些足夠遙遠的星體,因為可以忽略短時間內與地球的相對運動,我們可以相隔半年時間對同一個目標進行觀測,利用地球環繞太陽的運動,以地球公轉直徑作為探測邊長,這幾乎已經是局限在地球上的人類所能做到的極限了。
但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太陽系內的星體,比如公轉周期比地球還短的金星。
或許對於其他恒星、乃至河外星系而言,光年以下的精度都缺乏意義,但以星際旅行作為考量,我們需要更確切的知道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位置和運行軌跡。
所以,不同於游戲世界火星副本裏那段簡化了的旅程,金星探索艦隊裝備了堪稱豪華的天文觀測設備,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第二只眼睛。
目前探索艦隊與地球已經拉開了超過一個天文單位的距離,憑借這兩只眼睛,我們可以將太陽系內星體位置的測量精度控制在萬公裏以下。
現在,我們終於有了這個能力,發現異常的金星運行軌跡。
首先需要排除的是人為錯誤的可能:所有的觀測儀器都經過了反覆自檢,全部運轉狀態良好,不存在機械故障和計算錯誤。
經過可見光、紅外輻射乃至引力等多種方式觀察,並由數十個探測器無死角全方位觀測後的數據對比,楚軒提出的、制造大規模幻象幹擾探測的可能已經基本否定。
天網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在金星附近憑空出現未知引力源。
這也確實是只有天網才會一本正經的提出並且論證的可能。
經過嚴密計算,天網指出:如果金星附近曾經憑空出現某個引力源——比如微型黑洞,並且其出現時刻、出現位置、引力源質量、移動速度、持續時間等諸多指標,滿足一個極為覆雜精確嚴苛的方程組,那麽金星的運行軌道確實會出現如同觀測結果一般的變化。
雖然最後的結論是:這種可能沒有理論支持,出現機理不明,短時間內無法證實和證偽,故暫時不納入參考計算,但天網依然對於我和楚軒過早放棄考慮這種可能的判斷表示不解。
不過最終,殊途同歸,我們不得不正視那個最大的可能性——金星上的人類文明,已經有能力推動自己的所在星球。
因為並不是非常緊急的情況,楚軒和天網都認為,相對於應對預案,分析這種現象背後技術原理的任務,應當擁有更高的優先級。
所以首先產生的問題是:他們怎麽做到的?
在游戲的火星副本裏,很早就有人提出了星體發動機的構想。
在那個構想中,因為要實現推動星球的目的,需要持續輸出天文數字的能量,生物技術和魔法技術很難做到這一點,反倒是簡單粗暴的機械科技希望最大。
最接近完成的設想,是用重元素裂變的方式,以巖石為燃料,建立起上萬米高的巨大金屬噴射管群,向太空噴射高能等離子束,以此產生足夠的星體推動力。
此外,得益於我們的金星探索艦隊指揮官安德先生,銀河英雄傳說任務世界中的楊威利,我們有了更加狂放粗暴,卻也更加簡單易行的星體推動技術——核爆推進方案:用超級核彈掀起地層,使之達到逃逸速度,脫離星體沖進太空,進而對星體本身產生巨大的反推進力。
對於半徑不大衛星來說,這是相當經濟的推動手段,目前我們已經可以應用這種技術,推動直徑千公裏以下的星體;即使是直徑近3500千米的月球,我們缺少的也只是足夠大當量的核彈儲備。
當然,無論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不會考慮在母星地球上應用這種技術。
這兩種方法雖然門檻低,但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會在推進過程中,在宇宙空間留下明顯的尾跡,比如等離子束的紅外輻射,或者核彈爆進的彗尾塵埃。
但我們並沒有觀測到這些尾跡現象。
這意味著,金星上的人類,擁有著更高明的技術,更先進的文明。
如果不考慮地球文明的現有能力,單從技術理論的角度來假想,在不鬧出什麽大動靜的前提下,怎樣推動一顆星球?
目前在理論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大概就只有空間技術了。
在主神空間中,空間科技的相關資料,雖然屬於兌換菜單中的隱藏選項,但門檻並不高;而且也可以從很多高科技的任務世界中設法獲取,比如我們中洲隊曾經經歷的、也是我的第一個任務:異形。
只是,一方面,單純的技術資料並沒有太多的短期價值,將之轉化為實物幾乎需要一個文明的工業基礎,遠不如從高科技位面直接獲取成品劃算;
而另一方面,或許對於某些任務世界來說,這種資料可以成為刷好感度的關鍵道具。但這種機會並不多,不算便宜的空間科技資料很難成為常備的技術儲備,只有遇到合適的任務才會需要兌換——所以主神算計好了,為這最終戰確定的名字是“銀河英雄傳說”……
當然,空間技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雖然沒有類似躍遷發動機設計圖這樣的成果型資料,楚軒卻也曾經涉獵過未來的基本空間理論。
直觀起見,可以將空間看做是一張具備彈性無限延伸的薄膜,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將薄膜壓得扭曲下陷,扭曲程度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而這種下陷會讓其他處在薄膜上的物體,產生向下陷中心移動的行為趨勢,這就是萬有引力;
宇宙的空間並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著曲率,如果把宇宙的整體想象為一張大膜,這張膜的表面是弧形的,整張膜甚至可能是一個封閉的肥皂泡。雖然膜的局部看似平面,但因為並不平均分布的質量,空間曲率還是無處不在。
早在幾百年前,就曾經出現過許多極富野心的宇宙航行設想,其中之一就是空間折疊。設想把大範圍空間的曲率無限增大,像一張紙一樣對折,把“紙面”上相距千萬光年的遙遠的兩點貼在一起。這個方案嚴格說來不應稱為宇宙航行,而應該叫做“宇宙拖曳”,因為它實質上並不是航行到目的地,而是通過改變空間曲率把目的地拖過來。
這種氣吞宇宙的事只有上帝才做得出來,如果加上基本理論的限制,可能上帝也不行。
對於利用空間曲率航行,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更溫和更局部的設想:如果我們能夠用某種技術手段,在目標的特定方向附近,構造更深的下陷,制造更大的空間曲率,或者在反方向上抹平空間薄膜的扭曲,將空間曲率燙平,那麽目標就會被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間拉過去。
這種驅動方式,被稱為空間曲率驅動。
曲率驅動不可能像空間折疊那樣瞬間到達目的地,但卻有可能使飛船以無限接近光速的速度航行。
此外,它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因為移動的不是目標物,而是目標物所處的整個空間,在加速過程中,無需考慮慣性。
因此,對於飛船來說,不必計算乘客的負荷能力,可以在那怕一秒之內由靜止直接加速到光速;而對於星球來說,星體發動機會帶來嚴重的氣候變遷和地質災難,但在整體移動的空間中,星球上的人甚至什麽都無法察覺——
就像這個在我們的觀察下,持續加速移動中,卻依然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的金星世界。
所以,金星文明推動星球的方式極有可能是空間曲率驅動,我們三個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但這會不會太驚悚了?星球尺度規模的改變空間曲率,這種能力很逆天有木有?
同屬於空間技術,空間儲藏裝備,我們已經可以在實驗室中小規模制造了;飛船的曲率引擎,目前僅存在理論上的可能;至於星球規模的動作,對於地球人類文明來說,都應當還只是幻想而已。
那麽,將星球規模的空間技術投入實用了的金星文明,難道要領先我們至少一個技術世代嗎?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直接殺過來不是更省事嗎?出於什麽目的,他們要費力不討好的去推動一顆行星呢?
安全起見,在假設對方可能存在近地外太空防禦的前提下,遠征指揮官非常謹慎的讓探索艦隊與金星之間保持著至少一百萬公裏的距離。但這樣的話,我們只能得到極為模糊的地表觀測結果,可以勉強分辨出照片上的人型,但根本不足以做連續追蹤。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進行文明的很多判斷,都是沒有意義的憑空猜測。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近距離的、甚至登陸星球表面的偵查。
因此,雖然對於來自大後方的遙控指揮頗有微詞,我們的楊提督還是勉為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